镜箴镜箴的来历
头部保持端正,肩膀平直,胸膛宽阔,背部挺直。气质方面,切勿傲慢、暴躁、懈怠。表情态度上,应温和、宁静、庄重。”(摘自《南开四十年校庆纪念特刊》)这面镜子成为了学生们进出学校的戒之物,因其寓意深远,被命名为“镜箴”,并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了南开中学独特的文化象征。
镜箴,又称为四十字镜箴,是流传于南开体系的大中学校,仅次于“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他是由著名教育家、南开体系创建人张伯苓订立的。南开体系的各所学校在重要通道处都设有大镜子,提醒过往的师生随时注意仪容仪表,这些镜子上都镌刻有这段镜箴。
镜箴,源自于教学大楼和办公楼正门处竖立的巨镜,镜框上刻有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此箴言强调了个人形象与仪态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外在形象直接反映了其内在品德与素质。
这一看似日常生活的小事,实则是关乎文明的大事。晚清以来,中国普遍存在着精神萎靡、衣冠不整的问题,个人的懒散状态直接反映出的衰落。张伯苓深知这一点,他不仅注重自身仪表,更期望南开学子能重视仪容,从生活细节中焕发精神,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