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赠何七官昌浩》原文阅读|赏析
【原文】 有时忽惆怅,匡坐2至夜分。平明空啸咤3,思欲解4世纷。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羞作济南生5,九十诵古文6。不然7拂剑起,沙漠8收奇勋。老阡陌9间,何因扬清芬十?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
赠何七官昌浩原文: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老阡陌间,何因扬清芬。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
”于是拂袖而去,终生不再见平原君。鲁仲连在后世成为为人排忧解难和功成身退的人格典型,李白对他非常仰慕,在诗作中屡屡表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古风》 其十)、“所冀旌头灭,功成追鲁连”(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李白在诗中多次把管仲、乐毅作为自己仰慕和效法的榜样。最后”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二句表示,自己将跟何昌浩一样,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而决不能像长沮、桀溺那样做逃避现实的隐士。
在广阔的沙漠中书写不凡的功勋。然而,他并不甘心就此老于田园之间,他渴望以清白之身扬名立万。李白将何七官昌浩视为夫子般的管仲与乐毅,才智超群,引领军队。他相信,他们终将有共同的际遇,不会被沮溺之流淹没。这深夜的赠诗,不仅是对他人的赞美,也是李白对自己理想人生的坚定誓言。
为什么大诗人李白要说羞作济南生
1、我们就明白了李白“羞作济南生”的原本意思,并不是以做济南人为羞耻的事,而是不做“老了还生活在书本、故纸堆里,一生在街头巷尾忙碌,最终老家中床上”的人,要和管仲、乐毅一样建功立业,一展雄心,不学长沮、桀溺只做避世的隐士。
2、【题解】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安史之乱已延续了七年,诗人虽已年近暮年,仍想为国排解纷争,建立功勋,而不愿做只知诵读古文的「济南生」,也不愿做隐居山野的长沮、桀溺,表达了诗人不甘老于阡陌,想要乘风破浪,大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原文】 有时忽惆怅,匡坐2至夜分。
3、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诗的第二段。这一段共八句,在揭示诗人内心活动方面较之第一段更加深入具体。」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二句,上承」解世纷「作飞动的描写,用以状写理想与抱负的远大。这是正面的直抒。」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是反面的对比。
4、“心随”两句紧承上句作正面描写,突出了理想的宏伟与抱负的远大,“羞作”两句是反面的对比。面对“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的残酷现实,即使已入花甲之年,诗人也不愿象汉初的伏生那样以皓首穷经为人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