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有哪些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遵循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所在地气候特点与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应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综合开发的原则。
在新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对居住区的规模进行了明确界定,具体包括居住户数、建筑面积、绿化面积等方面的详细要求。社区规模则根据人口数量和功能需求进行划分,确保居民能够便捷地享受各类生活服务。街坊作为居住区的基本单元,其设计标准也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包括交通流线、公共空间、绿地配置等。
居住区用地(R):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住宅用地(R01):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为居民服务的各类设施用地。道路用地(R03):居住区、小区、组团级道路用地。公共绿地(R04):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
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居住区规划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包括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居住区规划要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包括居住、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原有的居住区规范是在邮与电信未分家之前设立的,当时业务都归邮电局负责。现在电信局市场化,并打破了垄断,因此规范中的“”应指固定业务和提供公用。
规划楼间距是哪个规范
规划楼间距的规范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范名称及内容概述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关于城市规划的重要规范文件,其中包含了楼间距的详细规定。该规范明确了住宅区内建筑物之间的规划间距,以确保居住区的合理布局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规范要求楼间距的标准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详细内容如下:《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的规定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为了规范城市居住区设计,保障居民生活质量和安全而制定的。其中,对于楼间距的规定是为了确保居住区的采光、通风和消防安全。
通俗而言,楼间距需满足特定要求,即住宅室内空间高度不应低于40米,相邻楼栋间距离应不小于楼房高度乘以0.70的系数。若距离不足,将影响室内采光与通风,导致居民生活相互干扰。对于南北向排列的住宅楼,楼距为楼高的0.7倍;东西向则为0.5倍。
法律分析:《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楼与楼之间的间距,规定有:房屋前后间距:两楼间距不小于前楼高度的2倍计算。 按照规定(设计规范)以冬至日照时间不低于1小时(房子最底层窗户)为标准。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各楼、栋之间的距离南北朝向应不小于楼房高度乘以0.7这一系数,东西朝向不小于楼房高度乘以0.5,而房屋的前后间距,普通小区居住用房可以用:楼高:楼间距=1:2比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