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解释
“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
“舍”在古代是行军计程 ,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
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曾流亡到楚国,楚成王以礼相待。重耳承诺,如果日后两国交战,晋军会“退避三舍”。后来,晋楚两国真的在城濮交战,晋文公履行了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
“退避三舍”现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避免冲突。它体现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或是基于承诺、道义而做出的退让。
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主动退让,避开一定的距离。但其实质含义更侧重于一种智慧和策略的运用,而非单纯的退缩。这种退让可能是为了保存实力、等待更好的时机,也可能是为了彰显诚信、遵循道义。
在实际运用中,“退避三舍”常被用于形容人在面对矛盾或竞争时的明智选择和大度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