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重译献雉”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重译”可以理解为“经过多次翻译”,即通过多次的语言转换,最终完成信息的传达。其次,“献雉”是指进贡白雉,白雉是一种象征吉祥的鸟类,因此,进贡白雉就是向周朝表示归顺和敬意。重译献雉整体上指的是,通过多次翻译的努力,最终成功地向周朝进贡了白雉,以此来表达归顺和敬意。
重译献雉是指古越裳国进贡白雉事。喻强盛,人民安居乐业。语出《后汉书.南蛮传》: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
意思是周公摄的时候,越裳国派了三个口译员(象胥)来朝贡,并且说因为路途太远,山川阻隔,所以派三个翻译官,一个传一个地翻译,翻译三次才能翻译成周公能听懂的语言,完成朝贡的使命。这就是儒家经典《尚书》里“重译献雉”的典故。周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亦称叔旦。
读《东周列国志》,我学到了一个成语——重译献雉(chóng yì xiàn zhì)。重译,有多次、多重翻译的意思。中国对于翻译人员的记载出现于周代。《礼记· 王制》篇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日寄、南方日象、西方日狄鞮、北方日译”。
越裳在交趾之南,与汉地相距遥远,语言不通,所以与中原只能“重译”往来。汉武帝时,平南越置 交趾郡 。但是,“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
重译献雉是怎么回事?重译是人名吗?
越裳在交趾之南,与汉地相距遥远,语言不通,所以与中原只能“重译”往来。汉武帝时,平南越置 交趾郡 。但是,“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
多次翻译的意思,此处喻路途遥远。《汉书·平帝纪》:元始元年春正月,越裳氏重译献白雉一,黑雉二,诏使三公以荐宗庙。《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交址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胥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岨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
首先,“重译”可以理解为“经过多次翻译”,即通过多次的语言转换,最终完成信息的传达。其次,“献雉”是指进贡白雉,白雉是一种象征吉祥的鸟类,因此,进贡白雉就是向周朝表示归顺和敬意。重译献雉整体上指的是,通过多次翻译的努力,最终成功地向周朝进贡了白雉,以此来表达归顺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