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调不听宣”这个典故出自中国古代历史,具体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这个典故讲的是晋国的大夫魏绛的故事。
故事的大致内容是:晋国国君晋悼公为了表彰魏绛的功绩,准备封他为大夫。然而,魏绛认为,国君的封赏应该根据功绩来决定,而不应该仅仅因为他是国君的亲信。于是,他拒绝了国君的封赏,并提出了“听调不听宣”的原则,即他愿意接受国君的调度,但不会接受国君的宣命。
这里的“调”指的是国君的调度,即按照国君的命令行事;“宣”指的是国君的宣命,即国君的命令。魏绛的意思是,他愿意为国君效力,但不会因为国君的命令而改变自己的原则。
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忠诚于国家,但又不失个人原则的人。魏绛的这种态度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赞扬,成为了忠诚与原则并重的典范。
所以,“听调不听宣”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在执行任务时服从上级的安排,但同时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立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