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撅缨”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这个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与秦国交战,晋国将领赵衰在一次战斗中,因为过于激动,拔起自己的马缨(缨:系马颈的绳索),表示自己愿意为国家效力,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具体来说,故事是这样的:
当时,晋国与秦国在崤山一带交战。晋国将领赵衰在战斗中,看到秦军势大,心生怯意,想要撤退。但是,他的马缨被树枝挂住,马无法前进。赵衰为了能继续前进,拔起自己的马缨,表示自己愿意为国家效力,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忠诚勇敢,为国家不惜牺牲的精神。而“撅缨”一词,也就成为了忠诚勇敢的代名词。
撅缨典故还常用来比喻人勇敢果断,敢于冒险,不畏艰难险阻。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信(韩信)乃撅缨,以马鞭击鼓,鼓噪而出。”这里的“撅缨”就是形容韩信勇敢果断地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