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在火上烤”这个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这个典故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争夺霸权的故事。
故事背景是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曾得到楚成王的帮助。后来,晋文公回国即位,成为晋国国君。为了报答楚成王的恩情,晋文公在晋楚争霸时,故意避开楚国的势力范围,避免与楚国发生冲突。
然而,晋文公的弟弟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却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认为应该主动进攻楚国,以确立晋国的霸权地位。于是,重耳提出要“架在火上烤”,即让晋国处于危险之中,以此来激发晋国人民的斗志,从而战胜楚国。
重耳的这个提议引起了晋国朝臣的争议。晋文公权衡利弊后,认为重耳的建议过于冒险,不利于晋国的长远发展,于是拒绝了这一提议。
“架在火上烤”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比喻冒险行事,不顾后果。它提醒人们在面对重大决策时,要慎重考虑,避免盲目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