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是如何设置的?
后浇带的设置应结合实际工程需要,在结构受力影响较小的部位进行布置。其间隔要根据施体情况和设计要求来确定,一般间距不宜过大,以方便施工和保证连接质量。设置形式 后浇带可以采用平直缝或阶梯缝等形式。平直缝适用于较薄的墙体或楼板,阶梯缝适用于较厚的部位。
后浇带的设置:后浇带分为伸缩后浇带和沉降后浇带。伸缩后浇带一般间距30~40m,贯通结构的基础、顶板、底板和墙板,最小宽度800mm,在两侧混凝土浇灌两个月以后浇灌(防水规范要求42天,高层建筑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天后进行),混凝土标高一般比两侧提高一级。墙板的钢筋要求错开搭接,梁主筋要求贯通。
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避免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收缩或沉降不均产生的有害裂缝而设置的临时施工缝。 后浇带在结构中起到暂时分隔作用,允许构件内部收缩,随后再次浇筑混凝土以将结构连成整体。
伸缩后浇带:- 通常设置间距为30至40米,贯穿整个结构的基础、顶板、底板和墙板。- 最小宽度应为800毫米。- 应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两个月内进行浇筑(根据防水规范,高层建筑为42天后)。- 浇筑的混凝土标高应比两侧高出一级。- 墙板钢筋需错开搭接,梁主筋应保持贯通。
后浇带不是自己自行留设的,需按设计图纸中规定的位置留设。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
混凝土后浇带的设置及施工要求
1、混凝土后浇带的设置及施工要求: 混凝土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应在两侧混凝土至少龄期60天后,且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高于两侧混凝土一个等级。建议使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并确保养护时间不少于15天。 后浇带的设置距离应根据温差和收缩应力的有效降低通过计算确定。
2、通常建议每30米设置一条后浇带,每条宽度为0.8米,断面采用阶跃式梯状。 对于厚度较小的结构,也可以采用竖直平面形式。 对于有防水要求的结构,需要预先在断面上浇筑防水层。 后浇带浇筑完成后,等待56天后进行凿毛和清理。
3、混凝土后浇带的设置要求主要有:(1)、后浇带的设置距离,应考虑在有效降低温差和收缩应力的条件下,通过计算来获得。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有关规范对此的规定是,如混凝土置于室内和土中,则为30m;如在露天,则为20m。(2)、后浇带的保留时间应根据设计确定,若设计无要求时,一般至少保留28d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