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箍筋间距应该怎么样设置啊?
朋友,你是施工员就只能照结施图中该梁的集中标注配置,不能另作主张;你是初搞结构设计的,应看看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3 梁的腹板高度hw不小于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
主次梁箍筋间距—放主次梁箍筋—穿主梁底层纵筋及弯起筋—穿次梁底层纵筋并与箍筋固定—穿主梁上层纵筋—按箍筋间距绑扎—穿次梁上层纵筋—按箍筋间距绑扎。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制成的梁。钢筋混凝土梁既可作成独立梁,也可与钢筋混凝土板组成整体的梁-板式楼盖,或与钢筋混凝土柱组成整体的单层或多层框架。
此外,箍筋的布置还需要考虑施工工艺和施工条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确保箍筋的绑扎和焊接质量,避免因绑扎不牢固或焊接不良而导致结构安全隐患。同时,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操作,确保箍筋的布置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标准。
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搭接范围内,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见GB5066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6-2条。
梁柱节点的构造细节十分重要,特别是柱加密区域的设置。柱加密区通常称为柱核心区,按照规范要求,其箍筋间距应保持在100毫米以内。值得注意的是,当梁与柱交汇时,梁的加密箍筋设置可以适当放宽,即在梁交柱的交叉范围内,梁箍筋可以不进行加密处理。
主次梁交接处箍筋设置的规范要求 在主、次梁交接位置,主梁是不可以短的,其主梁侧边,都需加上三个箍筋,间距为50。梁支座要是位于柱上,其是主梁,而支座在主梁或次梁的,则就是次梁。主梁上是搭接着柱子的,次梁是连于主梁上的。
怎样计算箍筋的间距?
箍筋 φ10@100/200(2)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φ10@100/200(4)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φ8@200(2) 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箍筋的计算公式三种介绍如下:适用于框架柱的箍筋计算公式:箍筋长度=(梁高-保护层)/2+弯钩长度;箍筋根数=(梁宽-保护层)/箍筋间距+1。适用于抗震柱的箍筋计算公式:箍筋长度=2(梁高-保护层)+弯钩长度;箍筋根数=梁宽-保护层/箍筋间距+1。
长除以0.3再除以2)X(宽除以0.3再除以2)=总个数。以墙体或者板面计算为例,间距300*300梅花布置和矩形布置,面积尺寸取0.6*0.9米为算例:梅花布置个(0.6/0.3+1)*0.9/0.3*2=18个,注意这个计算顺序0.6和0.9中取小的放入括号内,顺序一变,计算结果就不对。
箍筋间距,不同的构造有不同的要求。以独立墩柱作为支撑的板,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其间距不应大于1/3板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