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和“贡士”是两个不同阶段的称号,它们在地位上有一定的差别。
1.贡士:
贡士是指在地方科举考试(乡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考生。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考中者称为举人,举人再经过会试(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合格后,便成为贡士。
贡士是进入中央科举考试(殿试)的资格,但此时他们还没有获得最终的进士称号。
2.进士:
进士是指在殿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考生。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阶段,由皇帝亲自主持或委托大臣主持。
考中进士后,考生不仅获得了进士称号,还意味着获得了做官的资格,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
地位差别:
贡士虽然已经通过了省级和国家级的考试,但还未达到最高荣誉,而进士则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地位更高。
进士在官场上的起点也高于贡士,进士可以直接进入官场,而贡士则需要等待分配。
在社会地位上,进士通常比贡士受到更多的尊重。
进士和贡士在科举制度中的地位有明显的差别,进士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而贡士则是进入这一荣誉阶段的预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