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字的偏旁是什么
吴字的偏旁是“口”,拼音为“wú”。 部首是“神”,埋口。 笔画数为7,结构是上下结构。 造字法为会意,由“口”和“矢”组成。 笔顺读写为:竖折、横、横、横、撇、捺。 释义包括:- (名)周朝国名,位于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后扩展到淮河流域。
吴字的偏旁是口,这可以追溯到其构成方式。吴字由口和五两部分组成,其中口不仅是吴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其偏旁之一。偏旁是汉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够反映一个字的基本意义或发音特征。口偏旁的使用,体现了汉字中象形文字的特点,即通过图像或形状来表达意义。
吴的偏旁:口 吴 拼音:wú 部首:口 笔画数:7 结构:上下结构 造字法:会意;从口、从矢 笔顺读写:竖折横横横撇捺 释义:①(名)周朝国名;在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后来扩展到淮河流域:~国。②(名)三国之一;公元222…280;孙权所建;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孙~权。
“口”偏旁:在吴字中,左侧的部分形似“口”字,这是吴字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在许多古代文献中,“口”往往象征着语言或者地方。因此,这一偏旁体现了吴地的方言、语音等特点。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口”旁也有表示某种文化特质的功能,它反映出吴地的悠久历史与文化积淀。
吴的偏旁是“口部”。以下是详细解释:汉字“吴”的构造中包含了一个偏旁部首,即“口部”。在中国汉字中,偏旁是指汉字构成的一部分,通常与字的意义或音韵有关。对于“吴”字而言,“口部”是其明显的偏旁。
吴字
吴字的笔顺是竖, 横折, 横, 横, 横, 撇, 捺。朝代名。、周朝国名。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公元前473年为越所灭。相关组词有东吴、吴语、吴回、吴绵、吴梁、吴丝、勾吴、吴云、吴阊、吴燕、吴锦、吴剑、吴闉、吴泉等。
拼音wú,注音ㄨ_。部首口部,部外笔画4画,总笔画7画。五笔KGDU,仓颉RMK,郑码JAGD,四角60804。结构上下,电码0702,区位4666,统一码5434。笔顺:,フ一一一ノ丶。
田字格写法如下:吴,中国东部江浙地区文化的统称,位于浙北、苏南的环太湖地区及上海全境,此地区长期位于同一行内(会稽郡、江南东道、两浙路),语言为吴语,到明清才分属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市,文化、习俗、语言较为接近。先秦时期,吴属百越之地,被中原称为“勾吴”,生活着众古越族。
吴字写法:竖、横折、横、横、横、撇、捺。基本释义:吴名吴国。公元222—280年孙权所建的。如:吴越(古代的两个敌对。借指仇人)、吴_(吴地的歌声)、吴牛见月(吴地的牛怕热,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喘息起来)、吴越气脉(比喻较高的水平和标准)。
吴字的写法如下:第一笔短竖往右下方倾斜,勿长。第二笔横折,横向略长,略扛肩,折笔略短,折笔往内收,与左侧竖笔呼应。第三笔短横从左侧竖笔末端偏上一点起笔,扛肩方向与上方横向笔画一致,与右侧折笔末端相接,右侧露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