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中,表达“饿”的词常见的有“饥”“馁”等。
“饥”
常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较轻。例如《论语·述而》中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其中“食无求饱”的“饱”相对的就是“饥”的状态。
“馁”
意思是饥饿,比“饥”程度更重。如《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此外,还有“馑”,“饥馑”常连用,表示灾荒之年粮食无收而造成的饥饿。
总之,在不同的文言语境中,会选用不同的词来准确表达“饿”的程度和情境。需要结合具体的文章和上下文来理解这些词的确切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