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为什么被称为初唐第一绝句
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赏析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洲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进士。武后时,官右拾遗。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随武攸宜征契丹,屡进良策不为所用。后解职归里,为县令段简陷害,于狱中。
3、“古人”和“来者”,不一定只限于指燕昭王和乐毅那样的明君贤臣,也可以在一般的意义上理解为“前人”和“后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4、李白认为有唐第一人指的是陈子昂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登鹳雀楼》,《登高》都是什么体裁?
杨炯(约716年-约781年):杨炯是另一位杰出的唐代边塞派诗人。他在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吐鲁番地区)任职期间,创作了多首描绘边塞风光和述怀思乡的名篇如下:《登幽州台歌》:这首诗描述了杨炯在幽州台登高远眺的情景,描绘了广袤的边塞风光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1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体式的古朴、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柳亭诗话》云:阮步兵登广武城,叹曰: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眼界胸襟,令人捉摸不定。陈拾遗会得此意,《登幽州台》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