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斟,嵩,汝,罔,劭,县,驿,督,阉,矣,谏,这些字怎读
这些汉字的发音如下:募:mù;这是一种召集或征集的意思。斟:zhēn;这个字常用于形容斟酒或仔细考虑。嵩:sōng;嵩山是五岳之一,位于中国河南省。汝:rǔ;这是一个古代对第二人称的称呼。罔:wǎng;这个字意味着没有或欺。劭:shào;劭字多用于形容勤劳或年长。
平上去入四声中,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其余都为平。元代以后北方很多方言入派三声(入声派入其他三声),而吴语[1] 、晋语、赣语、新湘语、粤语、闽语、客家语、江淮官话、极少数西南官话、极少数北方零散方言点存在整齐的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如写一首诗拈十灰中的“梅”韵,其它韵字则可选择与梅发音近似的字来做韵脚,如“催、回、陪、雷”等;若是拈了“开”韵,则可选择“台、来、才、埃”等做韵脚。如: 孤峰峙立水之隈,薏苡完珠遏浪回。千古江流接河汉,一肩道义镇风雷。 听涛岂待残诗咏,试剑何惊断石摧。
入声属于平还是仄
入声属于仄。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了元代时,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就是现在的一声和二声,上声有一部分字归并到去声里,剩下的是现在的三声,去声和由上声归并的一些字是现在的四声,古代的入声在元代时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所以现代汉语北方方言没有入声。
入声字都算仄声,古人分平上去入,上去入都是仄声。阴平(今称一声)阳平(今称二声)算平声,上声(今称三声)去声(今称四声)入声(现在普通话没有入声了,古代有)是仄声。诗律一般有四种五言基本句式,四种七言基本句式,两句为一联,联内二四六字平仄相对(不同),联间平仄相同(相粘)。
每一个字的声调,调为 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
仄声就是平声以外的声调,上、去、入都是仄声。上声和去声等于普通话的3声和4声,说大约,有的地区分有阴阳之分,调值是不一样的。入声是仄声的一部分。入声的发声特点是短促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