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微服务架构技术有哪些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大数据平台有什么技术架构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php有没有其他好用的微服务框架
微服务这块,一直都是Java的强项,也是Java最先叫出并实践了这个理论的。
PHP的话有人提到了腾讯的Tars框架,其实这个框架是C++写的,和PHP语言无关,但确实能提供微服务的一些组件和功能。
有人提过swoft,的确,这个也是一个基于swoole的微服务框架,提供了熔断,网关,rpc等功能,但这个项目属于个人开发,没有大企业背书,并且和传统php项目割裂太多。
至于什么laravel,ThinkPHP,这些只是MVC框架,并不是什么微服务。
所以,PHP并没有什么可靠,流行,专业的微服务,但是不代表PHP不能使用微服务。
PHP做微服务大多数还是借用其他语言开发的东西来实现。比如最近比较火的k8s技术,使用docker的容器编排来实现微服务。这是最稳妥也是最可靠的微服务方案,有Google这些大企业背书,缺点就是部署运维成本比较高。
系统软件架构中,现在很流行微服务,那么使用微服务就一定好么微服务有哪些缺点呢
下面简单回答下这个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还是先回顾下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架构概述微服务架构本质是单个业务系统彻底的组件化(前端,逻辑层,数据库)解耦,同时相互之间通过轻量的服务接口和协议进行协同。这和很早就谈到的组件化架构思想是一致的,实现微服务架构后,你会看到没有传统业务系统的概念了,有的只是微服务模块或小应用。微服务架构最近又炒的相当活,很多人会说SOA过时了,ESB过时了,甚至还有人用微服务架构去彻底的否定SOA和ESB,这些都是相当危险的信号。在我12,13年写企业私有云PaaS平台的一系列文章的时候,已经提出了业务能力组件化,组件服务化的微服务架构思想,但是实际应用实施效果并不太理想。
我们可以先看下从单体应用到微服务架构的变化图。
把这个核心搞清楚后,再来看下网上找到的对微服务架构的一些定义和阐述:
微服务可以在“自己的程序”中运行,并通过“轻量级设备与HTTP型API进行沟通”。关键在于该服务可以在自己的程序中运行。通过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将服务公开与微服务架构(在现有系统中分布一个API)区分开来。在服务公开中,许多服务都可以被内部独立进程所限制。如果其中任何一个服务需要增加某种功能,那么就必须缩小进程范围。在微服务架构中,只需要在特定的某种服务中增加所需功能,而不影响整体进程。微服务不需要像普通服务那样成为一种独立的功能或者独立的资源。定义中称,微服务是需要与业务能力相匹配,这种说法完全正确。不幸的是,仍然意味着,如果能力模型粒度的设计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必须付出很多代价。如果你阅读了Fowler的整篇文章,你会发现,其中的指导建议是非常实用的。在决定将所有组件组合到一起时,开发人员需要非常确信这些组件都会有所改变,并且规模也会发生变化。服务粒度越粗,就越难以符合规定原则。服务粒度越细,就越能够灵活地降低变化和负载所带来的影响。然而,利弊之间的权衡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我们要在配置和资金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基础设施的成本问题。
在了解了微服务架构后,我们来分析下微服务架构又哪些缺点和难点。
微服务模块拆分后,各微服务间集成复杂度指数级增加简单举例来说,一个企业已经实施了5个业务系统,业务系统之间有10个接口。如果全部微服务化则可能设计到50个微服务模块,上100个接口和集成点。可想而知,在彻底实施微服务后,我们前期架构设计,后期集成和管控的复杂度增加10倍以上。这种集成难度会远超大多数人想象,如果拿真实做的项目来说,如果谈业务系统只有3个,而到微服务模块级别则有接近60个,而实际涉及到的集成接口上1000个。我们做任何一个复杂端到端业务的联调基本就需要花2,3周甚至更长的时间。互联网企业为何适合做微服务架构,其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互联网企业如电商平台,在进行了微服务化后各个模块之间耦合性很低,并不会有太多的集成和协同点。或者简单来说,各个微服务模块更多的是向上面的PC端或APP端提供服务能力,而模块横向间接口协同很少。正是在这种低耦合情况下,协同和集成相对来说容易。而转回到企业内部你会发现,在微服务模块化后,各个模块之间的集成点相当多,特别是业务系统拆分到模块或组件这一个级别后,很多原有内部的集成和依赖点全部暴露出来了,你都需要去很好的管理。由于这里面有大量的横向集成和协同点,因此导致的就是微服务模块间的横向集成异常复杂,远超很多互联网应用,这是实际你会面临的问题。
微服务模块拆分后,各微服务间集成复杂度指数级增加只谈微服务架构的松耦合和高扩展性,而不谈开发和集成复杂度的都是耍流氓。实际上当前很多企业对微服务架构并没有如此迫切,互联网很多企业推行微服务架构更多的还是考虑到巨大的业务并发量下的系统弹性扩展能力,而实际大多数企业内应用往往并没有如此海量并发。其次,即使在并发量增加的情况下通过进行代码本身的优化,数据库调优或者升级硬件服务器资源都可以较好的解决性能问题。而做这些事情投入的成本远远小于微服务架构带来的开发复杂度增加成本,后期的运维管控成本。要做到完全微服务模块独立,微服务架构下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数据库也拆分开了,原来的一个业务系统如果分为5个微服务模块,那理论上就是5个独立的后台数据库,而且数据库间还不能随便相互连接和访问。只有这样微服务模块才能做到独立部署和管理。由于数据库拆分带来两个问题,其一是我们原来很简单的一个跨表查询操作现在无法做了,我们必须调用两个微服务模块提供的服务,查询到数据后再到逻辑层进行组合。其次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果一个业务操作需要同时更新两个微服务模块的数据,由于服务本身无状态,导致了这种分布式事务问题很难解决。企业内业务系统很大一个特点就是业务逻辑和规则相对互联网更加复杂,而且有更高的事务一致性要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无法解决好分布式事务的问题都将直接导致后续数据不一致和业务错误。原来通过调用项目内一个API方法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要调用远程WS接口才能解决,这本身就增加了开发和调试的复杂度。一个微服务模块与外部其它模块的集成和协同越少,你会发现该微服务模块和传统业务系统开发没太大区别,但是当其涉及到完成任何一个功能都需要调用外部微服务模块的服务接口时候,其开发模式和效率上就会带来巨大的变化。
微服务架构下运维难度增加在实施了微服务架构后,运维的复杂度也是成倍增加,任何一个微服务模块出问题都可能影响到整个业务应用的功能使用。我们在运维时候不仅仅要健康单个微服务模块,还需要健康所有的接口服务监控状态。如果跟Docker集成了,我们看到整个性能监控和问题分析都会变麻烦了,没有实施微服务架构前发现问题,我们直接可以看应用服务器上类似tomcat或jboss日志,而实施了微服务架构后,应用容器已经是自动部署和动态分配的,原有的故障诊断模式行不通,而需要PaaS平台本身提供完整的预警和日志分析能力。再次,如果发现了性能问题或故障,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如何的?我们如何保证不影响到业务运行,不出现数据的丢失,或者在微服务模块扩展的时候不出现业务中断等。这些已经不是简单的部署架构层面的冗余能解决的问题,而涉及到我们在整个微服务架构中的消息策略,事务管理机制,持久化机制等问题。
引入微服务后的实施难度增加一个企业所涉及到的IT开发和架构能力以及企业本身的IT治理管控成熟度都将直接影响到微服务架构能否实施成功,要知道引入微服务架构后集成和后续运维等的复杂度都会成指数级增长。
方式1:引入的外部开发商进行微服务架构化如果一个企业本身IT部门规模小,软件以外购为主,那么势必在对ERP等各类软件的选型评估后引入不同的软件产品提供商或软件开发商。那么软件商本身都有了成熟的产品或架构,其产品内部的模块是否符合组件化和微服务架构的要求,我们不得而知。即使招标要求写明软件提供商提供产品需要基于SOA或微服务参考架构,但是实际上由于企业本身的IT能力和水平往往也无法验证,而对于软件厂商来说一定希望是卖现有产品,减少改造和定制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对于软件开发厂商来说对已有的软件产品是没有微服务架构改造的动力的。那在这种情况下要推动微服务架构实施落地必须的就是企业本身有很强的架构管控能力和甲方话语权。在曾经实施的案例里面可以看到,甲方在有较强的IT规划和架构设计能力情况下,才可能一开始就划分好微服务模块并且设计好微服务模块间的接口,在进行招标和选型。同时甲方话语权强的情况下,可以完全要求软件供应商按照自己定义好的标准,规范,架构进行微服务模块的开发。简单点来说顶层架构分解和接口设计能力不在单个微服务模块开发商手里面,而是在甲方手里,或者在甲方请的专门负责规划架构设计的技术咨询团队手里。在这种模式下,技术咨询团队应该对整体模块划分和后续集成负责,技术咨询团队就需要有业务和技术两方面的能力,同时有类似领域的规划设计经验,系统开发建设经验等。这些本身就对技术咨询团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可以来讲很少有技术咨询团队达到这个水平,包括埃森哲或德勤等也难。在微服务架构下,我们希望的是一个业务系统如果由三个微服务模块组成,在我们进行了前期的架构和接口设计后,我们完全可以将三个模块发标给不同的软件开发商建设和实施,然后在根据预先定义的服务接口进行集成。这个从理论上是行得通的,但是实际上出现两个问题。其一是刚开始的模块划分或接口设计不合理,在后面开发过程中才发现又很难再大变更。其二是微服务模块间的接口服务太多,导致了模块间的集成和联调异常复杂。从上面也看到引入微服务架构后,企业本身可以削弱单个软件供应商对企业本身的约束,防止被单一厂商绑定。因此企业没有特色要求,从软件厂商来说没有任何动力和意愿推微服务架构。方式2:企业自由开发团队实践微服务架构如果企业本身的IT成熟度没有达到一定阶段,显然是不可能推行实施微服务架构的。这个道理前面已经谈到过,在企业IT建设中,如果连粗粒度的业务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集成都管理不好,那么更没有能力管理细粒度的微服务模块。那么如果企业IT成熟度达到一定水平,在推广微服务架构还存在的难点如下:首先是架构设计能力的显性化,即架构设计这个工作的输入,输出和过程需要更加的显性化出来形成团队都认同的标准工件。一个业务系统没有拆分开时候,虽然有架构设计和组件划分,但是这个工作是属于团队内部的事情,即使架构设计不合理,在后期集成也可以通过诸多变通方式解决掉。而现在是不同的微服务模块可能分派到两个独立的团队开发,原来属于自己内部黑盒的问题变为团队间问题。简单来说你原来藏着或没做规范的东西太多,而现在这些不能再藏着掖着了,当真要把这些东西拿出来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你原来架构能力是有欠缺的。正如我们理解了一个东西,那么要让我们清楚的讲出来困难,那么我们的理解有欠缺。对于我们能讲清楚的东西,要系统的写下来有困难,那么说明我们讲的结构和条理有欠缺。其次管控要求和规范体系的建立,对于管控要求可以看到如果两个微服务模块分给同一个团队开发,如何才能保证开发的团队保持两个模块的完全独立和解耦,两个模块间不会出现相互交叉的数据库直接调用,也不会存在直接绕开Service接口的其它耦合调用?这些如果没有完整的管控和检查体系我们很难约束。以上即是引入微服务架构后带来的难点或缺点,供参考。自己也长期专注于SOA,微服务,DevOps支撑平台建设实施,欢迎交流。
微服务架构是什么现在国内能落地吗
面向中小企业的微服务产品提供自动应答菜单、微网站生成与管理、微信CRM系统服务、微信公众平台客服服务等综合性的运营管理标准化服务,是多功能的微信运营管理平台。
微信管家是将企业微信公众账号通过技术平台接入、运营管理等方式,帮助企业向微信用户提供更完备服务信息、用户互动体验、营销效果等企业应用解决方案。
为企业客户提供基于微信平台的客户服务、产品推介、互动营销、市场调查、产品订单等运营与系统功能
微服务项目结构如何划分
1微服务项目的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应用程序、服务和基础设施。2应用程序是指提供实际业务价值的服务,可以包含多个微服务。服务是指执行特定任务的单个微服务,每个服务都有自己的职责和功能。基础设施是指支持微服务架构的各种工具和框架,包括服务发现、负载均衡、日志管理等。3在微服务项目中,应该将应用程序和服务分离出来,使它们能够独立部署和扩展。同时,基础设施应该被视为一个单独的部分,以便更好地管理和维护。对于服务的划分,应该根据业务逻辑和职责来进行,每个服务应该尽可能地独立和自治。
微服务架构为何需要搭配API网关
微服务架构可以理解为一种架构风格,将一个大型复杂软件应用由一个或多个微服务组成。系统中的各个微服务可被独立部署,各个微服务之间是松耦合的。每个微服务仅关注于完成一件任务并很好地完成该任务。在所有情况下,每个任务代表着一个小的业务能力。而API网关则是负责提供一套单一且统一的API入口点,其跨越一个或者多个内部API。其通常亦设定了层速率限制与安全性机制。
两者搭配有如下几点优势:第一:可以隔离内部与外部的联系,保证内部服务和数据信息的安全,外部无法直接访问到内部数据和服务,隔绝了对内部服务和数据的窥探;第二:API网关可以提供一层有利的保护罩,保证内部服务和数据不会受到攻击;第三:API可以支持多种协议的适配,可以更好的协调微服务的协议形式,使内部的服务之间不必拘泥于一种协议的开发,提高了服务开发的灵活性;第四:API网关可以进行协议适配、安全验证等,降低了对微服务开发对外部的适配,使之可以更贴近实际核心业务的开发。
数通畅联专注于企业IT架构、SOA综合集成、数据治理分析领域,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Spring Cloud微服务架构中,都有哪些组件它们合是做什么用的
SpringCloud就是一套微服务的解决方案,它包含了众多的组件帮助开发人员完成微服务架构的搭建,下面说说SpringCloud中有哪些组件,以及各个组件充当了角色。
Eureka:服务注册中心;在传统的架构中,A系统调用B系统的接口,要知道B接口的地址(或B系统负载均衡的地址),通常这个地址是配置在A系统中的;而在微服务的架构中,一个大项目会被拆分成N多个比较小的应用,让A系统去记录每个外部服务的地址是不现实的;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地方,保存每个服务的信息,这样才能让应用彼此知道对方;这个就是注册中心。比如A应用在启动的时候,想注册中心发送服务名称、IP、端口号等信息;B应用要用A应用的服务,就去注册中心上面查找,A应用的X服务地址是什么。现在Spring宣布Eureka2.x不在进行维护,大家可以选择已经比较稳定的Eureka1或者其他的组件,例如Consul。
Fegin:是一个声明式的Web服务客户端,它使得客户端代码的开发变得更加容易。比如这样:
Ribbon:客户端的负载均衡;我们经常用的Nginx是服务端的负载均衡,请求到达Nginx之后,由Nginx进行请求分发;而客户端的负载均衡,是客户端有了服务端的地址列表后,基于负载均衡算法,自动地帮助客户端请求服务;Ribbon是要和注册中心配合使用。
Zuul:主要用于路由和过滤,我们主要用它来做APIGateway;不过要注意,Zuul1已经停止更新了,不支持Websockets和长连接,Zuul2在2016年宣称在开发中,但是尚未发布稳定版本,并且未来也不打算开源Websockets的支持;Spring也新起了一个项目SpringCloudGateway;不过从我的经验看,网关这个东西可以自己搞,我们现在的网关是基于Nginx做的,不过很多功能是需要自己开发的,当然性能可是杠杠的。
Hystrix:熔断器;如果一个服务响应非常慢,那么调用方就要等待,在微服务架构中,经常会有A调B调C调D这样的调用链路,如果一个系统响应变慢,那么可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Hystrix正是为了防止此类问题发生;当某个服务错误率超过一定阈值时,Hystrix可以自动或者手动跳闸,停止请求该服务。
Sleuth+ZipKin:以往的系统,更多的是A系统调用B系统,而现在可能面对这A->B->C->D,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链路跟踪的方案,那么查找和定位问题就会非常困难;这时候可以使用Sleuth来做服务之间调用提供链路追踪;使用Sleuth的时候,也可以和zipkin做集成,将搜集到的信息发送到zipkin,利用zipkin进行数据的存储和展示。
我将持续分享Java开发、架构设计、程序员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见解,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微服务架构技术有哪些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大数据平台有什么技术架构、微服务架构技术有哪些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